[民生热点] 在平南,这种老行当你多久没见过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1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梧州来自: 中国广西梧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本帖最后由 喜欢唱跳rap 于 2023-4-2 11:41 编辑

“磨剪补锅编草鞋,挑山驮马拉纤绳”,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所从事的行当,曾经也是个“香饽饽”。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劳身劳力的行当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马帮”就是其中之一。为探究平南县马练瑶族乡“马帮”的生存现状,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马练瑶族乡:贵港市唯一仅存“马帮”的乡镇关于“马练”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相传古时候一名状元骑马经过马练,因留恋当地美景,遂在此化仙而去,因此后人将此地称为“马练”。马练的名字来源,说明马练历史以来便与马有着不解之缘。据悉,马练瑶族乡是目前贵港市唯一仅存“马帮”的乡镇。


马练瑶族乡位于贵港市最北面,地处大瑶山余脉。这里群山莽莽,85%的土地是山林地,村民以种植杉木为主。靠山吃山。自古以来,马练瑶族乡就有用马驮运木材下山的习俗,从而衍生出“马帮”这个特殊行业。因当地山林交通不便,“马帮”克服了重重困难进入山区,把杉木源源不断地运送出来,销往各地。据统计,该乡每年成材的杉木约2万立方米,年木材交易量达2亿元,木材加工业已成为该乡的支柱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现状一:起早贪黑,为的是一份营生

2月22日早上6:00,家住石卓村的“马帮”师傅、现年54岁的卓义发像往常一样起床。煮饭、炒菜、准备马料……今天,他要到九槐村金龙屯运木头。


微信图片_20230402113130.jpg
▲在九槐村金龙屯,卓义发牵着马准备上山运木头。(全柏澄摄)

“要赶在11点前收工,天气太热干不了活。”卓义发一边利索吃着饭,一边和记者拉家常,“看马,一看马身,要短而有力;二看后脚直不直,要力大有劲;三看腰,笔直;四看毛发,浓密有光泽;最后辨声音。”


半个小时后,卓义发骑着摩托车,把一蛇皮袋马料带到九槐村金龙屯。他告诉记者,要等人齐马到,才能一起上山、下山。看出记者的疑惑,他咧嘴一笑:“跟着我们走一趟,你就明白了。”


微信图片_20230402113136.jpg
▲谭勇荣和谭吕杰父子俩齐心协力装木头。(谢静翔摄)

“人齐了,走!”等到早上7:30左右,卓义发吆喝一声,出发了。同行4人:谭勇荣,58岁;谭吕杰,30岁;陈富,45岁;卓礼吟,45岁。谭勇荣和谭吕杰是父子,可以说是子承父业。一路上,师傅们牵着马,说说笑笑,偶尔还扯着嗓门唱两句,粗犷豪迈的声音在山林中格外响亮。


卓义发告诉记者,他带领的“马帮”团队有6人。该乡“马帮”最多的时候有10多帮,每个“马帮”10到30人不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需要和邻近乡镇的同行一起才能组成“马帮”。说到“马帮”的营生,卓义发坦言:“就是打一份工。”


现状二:赶马驮运,也是个技术活

从九槐村金龙屯上山大约半个小时,但因前段时间刚下雨,山路狭窄,加之人和马的踩踏,十分难行。记者一路紧跟在他们后面,只要稍微低头看路,就掉队了。


行走山间,只见悬崖峭壁,让人望而生畏,但师傅们吆喝着马,如履平地。把马牵到自己的“山头”后,卓义发开始安定马,套马鞍,装木头——从地上搬起一根木头,先插入一头、放平衡后,再放另一边的木头,如此反复。


微信图片_20230402113141.jpg
▲“马帮”师傅们运出来的木头正在过秤。(邵坤荣摄)

“这么重的木头,马不听使唤怎么办?”记者看着一直不太安分的马,有些担心。


“这就靠人马的默契了,不能太重,否则马就会垮掉。”卓义发喘着粗气说,手里的活一直没有停下来。谭勇荣年纪比较大,装木头时,儿子谭吕杰会过来搭把手。


早上8:00,第一趟下山了。据卓义发介绍,装满木头的马一趟能拉150公斤至250公斤,一天七八趟,来回十几次。


赶马的路上,卓义发已无暇顾及记者,他的精力全部在马上。路又窄又烂,很容易踩空,要时刻提防,不容有失。记者一路紧跟,发现只要路上有沟或坑的地方,都被用木头加固了。记者注意到,和卓义发一样,每位师傅身上都会带一把镰刀,为的是在运输途中,更好清除障碍物。


微信图片_20230402113144.jpg
▲马驮着木头经过狭窄路段时,特别考验“马帮”师傅的技术。(闭悦明摄)

在拐弯下坡时,卓义发显得格外小心。五位师傅拉着马一前一后排开,记者终于明白,为什么要等齐人才能出发。这里的山路崎岖狭窄,满载木头的马走在路上根本容不得交会。拐弯的路又滑又窄,负重的马深一脚浅一脚。碰上沟沟坎坎,马主人大声吆喝,似乎是借着主人的劲,马顺利过一个坎。拐过弯道,卓师傅好像脚底生风,很快就不见踪影。


记者赶到木头堆放点,第一趟的五位师傅已经全部走出来。收购木头的老板冯远雄告诉记者,这一趟,师傅们共运了700公斤。


现状三:“马帮”生计,既不舍又无奈


两三个来回下来,尽管天气有些寒冷,但师傅们已经开始冒汗了,卓义发和陈富脱下外套。五人中最年轻的谭吕杰告诉记者,自己跟父亲做“马帮”已有两年。和到广东务工相比,他觉得做“马帮”虽然辛苦,但时间自由些。在他的手机记录里,最多一次往返的步数是2.7万步。


“最苦最难是什么时候?”记者见缝插针采访。


“最怕遇到下雨天,路难走,很危险。”卓义发告诉记者,山里的雨说来就来,干活特别吃力。2013年,卓义发从广东回来,和兄弟们拉队伍做起了“马帮”,至今已有10个年头。马就是“马帮”的“宝贝”,卓义发只要有空就会帮马梳理毛发、挠挠痒痒。一匹马的价钱在1万元左右,至今他换了两匹马。


微信图片_20230402113148.jpg
▲长期劳作,“马帮”师傅的双手十分粗糙。(林谷梅摄)

记者注意到,长期的负重工作,卓义发显得比实际年龄要苍老些,双手长满裂缝和老茧,手套黑乎乎的。他告诉记者,一天下来,要换三四对手套。从上午7时到11时,再从下午2时到5时,大概走七八趟,日收入200至300元。随着需求的减少,也不是每个月都有活,但基本能维持生计。


一天的工作终于结束了,卓义发和师傅们席地而坐,谈笑之间仿佛忘记了一天的疲惫。


“如果以后用不着马帮了,你们怎么办?”记者问。


卓义发一边歇歇脚,一边若有所思:“谁知道呢?干一天是一天吧。”


微信图片_20230402113151.jpg
▲累了,卓义发坐在木头上歇一歇。(陆兴艺摄)

微信图片_20230402113201.jpg
▲这样的山路,卓义发和师傅们一天要走七八趟。(施晓彤摄)

“马帮”路在何方:遵从时代的选择


据2022年贵港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全市实施交通项目249个,完成投资154亿元、增长69%,新增等级公路119公里,新增通三级以上公路乡镇6个;新建改扩建农村公路300公里,基本实现所有自然屯通硬化路。


“可以辩证来看问题。”马练瑶族乡党委书记黄展华认为,一方面,“马帮”的存在是由市场决定,有市场就有存在。为了保护山林,国家明文规定,一些林区是不允许修建公路。由于交通不便,该乡大量杉木一直待沽山中。“马帮”的职业守护使得人们在崇山峻岭之中物资外运、林木托运有了更好的依托。从目前来看,“马帮”依然是该乡杉木外运的主要运输工具。另一方面,这个行业的逐渐弱化,也折射出城乡交通便捷,外出务工等谋生手段的多元化,并不都是坏事。“马帮”何去何从,由时代和市场抉择。


微信图片_20230402113207.jpg

记者手记

在夹缝中生存的“马帮”能走多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原生态森林和自然环境、减少人类开山劈路造成的大自然破坏,“马帮”的职业守护使得人们在崇山峻岭之中物资外运、林木托运有了更好的依托。但是,随着交通的便捷,外运的物资不再需要“马帮”人背马驮来完成,其尴尬的生存状况也使得从事这个行当的人越来越少。记者觉得,“马帮”师傅们身上的韧劲和与大自然搏斗的精神令人敬佩,对老行当的坚守弥足珍贵。作为一个时代产物和逐渐消失的老行当,当地政府或可参考其他省市的做法,发展当地旅游,把“马帮”曾经走过的线路设计成网红打卡点,用旅游拉动消费,使之成为旅游新的一个营销点,既发展特色旅游,又可以使“马帮”继续留存下来。在采访中,也有人认为,“马帮”是当地的一个特色,除了与旅游相结合,还可与建设“马帮”历史馆、重走“马帮”路、“马帮”手绘等一系列相关产业结合起来,使之在时代的洪流中,能留存下来,成为一代代人的记忆,为“马帮”的留存找到一个很好的载体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发表于 2023-4-2 18:3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IP:来自: 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4-2 19: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IP:来自: 中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3-4-3 10: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IP:广西贵港来自: 中国广西贵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找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