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4-1-28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梧州 来自: 中国广西梧州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防艾讲堂(二十八)
心理疏导,精神治疗
1、HIV感染者的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
艾滋病属于一种慢性疾病,具有较强传染性。大多数患者在得知自己患有艾滋病后,会处于崩溃的心理状态,对未来自暴自弃,甚至对自己产生自虐和过激行为。有系统综述和Meta分析表明,HIV感染者的自杀死亡率是一般人群的100倍。
艾滋病患者常见的心理特征
1、恐惧
由于艾滋病是一种传染性疾病,患者担心会传染给自己的家人,更担心他人知晓后会躲避自己,嘲笑自己,由于对艾滋病的治疗方法不清,产生恐惧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机体抵抗力明显下降,出现失眠、食欲不振等并发症。
2、自卑、焦虑、抑郁等
在感染者被确诊为艾滋病后,不敢面对疾病,出现过分敏感、易怒、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受此情绪支配,患者表现为烦躁不安、厌世轻生等行为情况。
3、自罪
大多数艾滋病患者是由于不卫生的性生活和滥交所感染的病毒,社会上对艾滋病的歧视,使患有此病的患者存在极大自罪心理。家人、朋友、同事的歧视目光,艾滋病患者产生独孤无助和自暴自弃心理,有的甚至走向极端,出现自虐和自杀行为,给治疗工作的开展造成极大阻碍。
4、失落疑虑
住院后患者在其社会地位、经济收人、生活兴趣、生活能力等方面均有失落感,从而自我价值感丧失,因此对周围的事物特别敏感,看见医生或护士细微的表现常常会猜测自己的病情,有疑虑心理的患者既不相信别人,又会向别人询问许多问题,觉得必须警惕才不会受伤害。
2、HIV感染与心理健康问题关系密切
病毒本身、药物不良反应、社会歧视和污名化等均有可能使HIV感染者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例如,HIV通过激发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反应来诱导抑郁发生;抗病毒治疗药物依非韦伦等与抑郁、焦虑、精神错乱和自杀行为有关;HIV感染者内心潜在的来自外界甚至医务人员的歧视和污名化会令他们感到害怕担心。
我们或许知道感染HIV很可怕,但可能不知道,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感到最怕的,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人们看待他们的态度。
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国际劳工组织和玛丽斯特普国际组织,曾经就艾滋病患者遭受的就诊困难做过一次调查,调查的手法非常多样,但其中鲜活的采访记录,让人最为触目惊心:
“……怀孕四个月了,我问医生应该注意什么,在哪里拿阻断的药,有没有免费的奶粉什么的,你猜那个医生怎么说?那个医生说,你没有钱?没钱就不要生,你们这些有艾滋病的人,自己都顾不过来,还生什么孩子,连累家人、连累社会……”
(女,29 岁,广西)
“……剖腹产完了我在重病监护室里,有个护士应该送我去病房了,然后她抱上我孩子,没叫我名字,叫的是‘那个HIV的’。”
(女,24 岁,新疆)
“肚子里长了一个肿块……每家医院都建议立即住院手术,但听到是感染者,就没有一家愿意接收了……让去传染病医院治疗……(刚开始)医院不答应给用手术室,说如果别的病人知道有艾滋病人用过手术室,肯定会影响医院的声誉……”
(男,37岁,陕西)
3、HIV感染者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
目前,针对HIV感染者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措施有很多,可以根据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类、原因和影响酌情选择。认知行为疗法为主的集体心理干预在解决抑郁问题上表现最佳;用400mg依非韦伦代替600mg可以减轻精神类不良反应;针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培训有助于促进HIV感染者积极配合就医。
(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基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心理治疗方法。它通过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帮助患者管理和减轻心理压力、情绪困扰和其他相关问题。认知行为疗法的基本原理包括信息加工、情绪调节和认知矫正等方面,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综合性的心理治疗方法。)
4、作为普通公众,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1、提高对HIV的认,消除歧视与偏见。
2、关心支持HIV感染者,非歧视非评判,给予他们温暖与关爱。
3、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宣传活动,提高社会对心理疏导与精神治疗的关注度。
4、鼓励和支持专业机构开展心理疏导与精神治疗服务,为感染者提供更好的帮助。
HIV感染者/艾滋病患者不仅需要面对疾病的折磨,同时也会承受来自于社会与他人等外界的种种审视与评判,负担与压力,让心灵绽放鲜花,让悲伤归于宁静,我们一同努力,让“艾”重获新生!
小编有话说:
近日,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报告,美国多人使用吸血鬼面膜感染HIV,引发了对美容行业安全性的深刻反思。详情戳下方链接了解。
美国多人使用吸血鬼面膜感染HIV 美容风险警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