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南城事] 大安镇燕岭村两千亩稻田的女“掌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24-6-25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IP:广西贵港来自: 中国广西贵港

马上注册,结交更多好友,享用更多功能,让你轻松玩转社区。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微信图片_20240625092447.jpg
        6月12日,平南县大安镇燕岭村,2000亩优质稻种植基地稻浪翻滚,丰收在望。
       “我们合作社承包了2000亩土地,一年产稻谷2000吨左右,也就是200万公斤,载重20吨的货车也要100辆才能装载完,这100辆货车差不多可以从我们村排到镇上。”说这话的是袁翠芝——平南县五丰种植专业合作社、燕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脸蛋圆圆、讲话大声、笑声爽朗,这是她给记者的初步印象。袁翠芝每天都会到基地看看自己的稻田,置身2000亩稻田之间,她感觉心里十分踏实。
微信图片_20240625092451.jpg
△袁翠芝承包种植的稻田,绿浪翻滚,长势喜人。(记者张庆杰摄)
       袁翠芝身上有很多“光环”:2021年被评为广西种粮大户;2022年获得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今年3月,她被授予2023年度广西三八红旗手称号。大家都叫她种粮大户、三八红旗手,但她最喜欢被人称呼的还是“农民”。“我很幸运,我是一个新时代的农民。”袁翠芝说。2022年7月,她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农业有盼头,“回炉再造”当新型农民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要种这么多田,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国家大力支持,种粮有钱赚,农业有盼头。”袁翠芝带着记者到田里,边走边聊,不时低头查看稻穗的情况,“习近平总书记今年3月到湖南常德考察调研时,同种粮大户、农技人员、基层干部一笔一笔算投入产出账,强调‘粮食安全必须靠我们自己保证,中国人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要求‘进一步把粮食单产和品质提上去,让种粮也能够致富,进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发展现代化大农业’,这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种粮的信心。”
       然而,干农业却不是袁翠芝的初衷。她虽然是农民的孩子,却对干农活心有余悸。过去,农业生产没有实现机械化,牛、锄头、犁耙就是农民的“伙伴”,“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农民的真实写照。小时候吃够了干农活的苦,她发誓要努力学习,“跳出农门”。初中毕业后,她如愿以偿到平南县卫生学校学习,毕业后到广东省东莞市长安镇一家卫生站工作,总算“逃离”了农村。“过去‘双抢’时,骄阳似火,汗如雨下,腰酸背痛,累得简直想哭!”回想起30多年前的农民生涯,袁翠芝记忆犹新。
       但仅过了几年轻松日子,袁翠芝又回到家乡,在农村这个大学校“回炉再造”、重新当农民,原因很简单:有了小孩。回到平南老家后,她一边种家里的田地,一边协助丈夫经营农资店,忙碌而充实。
       袁翠芝肯动脑子。农资店经营久了,她成了半个农业技术专家,又开始琢磨起种田的事。但这次,她要改变过去落后的种植模式,不当传统农民。2001年,27岁的袁翠芝在村里承包了30亩水田,开始了当新型农民的尝试。
       近些年,村里外出务工的人越来越多、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一些耕地开始撂荒。看着良田撂荒,袁翠芝不忍心,把别人不种的土地都承包过来。随着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产业化的路子越走越宽广,更多的人信任她、选择她、找她合作。到2011年,她承包的水田达到200多亩,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种粮大户。
微信图片_20240625092456.jpg
△袁翠芝在稻田里查看水稻生长情况。(记者张庆杰摄)
       随着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袁翠芝觉得光懂技术还不行,得懂经营、懂管理,甚至还要懂金融。她开始频繁参加各级各类职业培训。2016年8月,她通过培训考核获得了中级新型职业农民证书;2022年9月,她参加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通过系统的技能岗位学习和经营管理知识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
      袁翠芝的事业并非一帆风顺。2018年夏天,临近早稻收割,却持续下了一个多月的雨,袁翠芝眼巴巴地看着金灿灿的稻谷泡在田里,自己却无能为力。“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想起来还心痛,每天都下雨,稻谷错过了最佳收割时间,最后收上来的稻谷几乎都发芽、发霉了,损失近60万元,两年时间都恢复不了元气。”聊起当年的遭遇,袁翠芝眼眶湿润了。尽管遭遇了如此重大的挫折,袁翠芝也没有想过放弃,千方百计挺过了难关。
       “这些年,从育秧、插秧到管护、收割、晾晒,各个环节我都亲力亲为,积累了不少经验,我对今后的路更有信心了。”袁翠芝说。

农机有搞头,农业机械化解放了农民

       “我们这2000亩土地看起来很多,实际上干起来比想象中轻松许多,育秧有育秧工厂,插秧有插秧机,施肥、喷洒农药都有无人机,收割的时候有收割机,现在连晒谷都不用了,直接上烘干机,水稻生产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回忆起当年守在晒谷场上,一下雨就抢着收稻谷,兄弟姐妹几个手忙脚乱、狼狈不堪,袁翠芝笑了起来。
       刚开始承包土地时,袁翠芝根据水田分散而偏远的实际,购买了一批小型耙田机和插秧机投入生产。有了农机,她这个新型农民当得轻轻松松。忙完自己田里的活,还能为附近村民提供机耕服务,渐渐地有了知名度。随着袁翠芝承包的土地越来越多,对农机的需要也越来越大。2011年,她注册成立平南县燕民农机专业合作社,为更多农户提供机耕、机收服务。
       近年来,各级政府出台激励措施和扶持政策,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加大对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并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对合作社的生产进行跟踪服务指导,帮助解决生产难题、提升产业效益。袁翠芝管理的两家合作社发展迅速,有农机30台(套)、社员60多名,服务周边村民2000多户。
微信图片_20240625092501.jpg
△袁翠芝勤奋学习农机操作技术,成为一名熟练的农机手。图为袁翠芝在操作插秧机插秧。(受访者供图)
       有了国家的大力扶持,袁翠芝发展农业、做好农机服务的信心更足了。2022年,她投资建成现代化水稻育秧中心(能够为4000亩稻田提供秧苗)、稻谷烘干中心(日烘干能力60吨),建成集水稻育秧、耙耕、插秧、收割、烘干于一体的为农服务基地。2023年,合作社服务的4000多亩稻田通过运用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高产强化栽培等先进农业技术,带动当地200多名群众实现增产增收。今年,她继续加大投入,增加一台日烘干能力60吨的烘干机、一个储粮能力达600吨的储备粮塔,进一步拓宽为农服务范围。
      从30年前种家里的两亩地都累得够呛,到现在承包种植2000亩水稻轻轻松松,袁翠芝完成了从传统农民到现代新型农民的转变。


周日时评
广阔乡村 无限可能
木 子

       20多年前,女青年袁翠芝因为要照顾家庭而回到家乡,却意外开启了事业第二春。她勤恳耕耘,用智慧和汗水成长为当地种植大户,成立了平南县燕民农机专业合作社,还利用科技和政策支持,带领乡亲们增收致富,书写了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袁翠芝也先后荣获广西农牧渔业丰收奖和平南县优秀人才奖、“平南工匠”称号,去年当选贵港市女能人协会副会长,并带领合作社获评“自治区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
       袁翠芝的故事,是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她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广阔乡村,蕴藏无限可能,青年大有可为!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强调“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工程,为广大青年提供了展现才华的用武之地,成为无数像袁翠芝一样的新型农民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
       科技的力量,为袁翠芝的创业梦想插上了翅膀。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过程中,科技的力量不可或缺。袁翠芝深谙此道,积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机械设备,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同时,她考取了新型职业农民中级证书,参加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组织的高素质农民培训班等,通过系统的职业技能和经营管理知识学习,开阔了视野,拓展了思路,提升了境界,立志“做一个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在创业发展道路上,袁翠芝还以自身的力量传递温暖,指导村民科学用药,为村民提供机耕服务,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带动当地200多名群众实现种田增收。
       政策的支持,为袁翠芝的农业事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平南县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农业发展的激励措施和扶持政策,帮助群众解决生产难题、提升产业效益。袁翠芝充分利用这些政策红利,争取更多的资源和项目支持,扩大生产规模,改造建设集水稻育秧、耙耕、插秧、收割、烘干为一体的为农服务基地,有效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发展提质增效。
       这些政策的支持,不仅为袁翠芝的农业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2023年,袁翠芝带领合作社在平南街道平田村建设广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的经验做法,入选农业农村部“一地三收”典型案例,充分展现了她作为一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首创精神,积极创新经营理念和模式,大力拓展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袁翠芝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回乡种田也能实现人生价值。她的成功故事,激发了更多年轻人回到乡村、投身农业的热情和信心。
       当然,袁翠芝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她也曾面临过诸多困难和挑战,例如,2018年遭遇恶劣天气,早稻损失近60万元,但正是这些困难和挑战,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决心。袁翠芝的创业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梦想、有勇气、有智慧、有毅力,就一定能够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更坚定。
      乡村振兴潜力无限、大有可为。展望未来,我们期待更多人回到乡村、投身农业事业,一起奔向共同富裕的美好明天。我们相信,在科技和政策的双重支持下,乡村振兴的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找客服